華為:突破極限
訊石光通訊網(wǎng)
2009/7/31 8:16:45
還記得華為年初的軍令狀嗎?2009年3月,這家公司定下了年合同銷售額突破300億美元的目標—當時,很多人覺得這個目標不切實際—它過于宏偉了。要知道,華為2008年的銷售額不過是233億美元,并且當時正危機肆虐。
可事實一再證明了華為的穩(wěn)健—即使在金融危機最嚴重的2008年,其他競爭對手紛紛出現(xiàn)負增長,華為仍然取得了高達42.7%的營收增長。來自華為內部的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它今年上半年的合同銷售額已經(jīng)達到157億美元,這意味著全年突破300億美元的合同額甚至可能還有余力。華為目前已成為全球第四大電信設備商,近些年來一直以每年超過40%的速度迅猛成長。
通常一家年收入達到百億美元規(guī)模的中國公司都會面臨著增長乏力的瓶頸,而2007年就已突破了100億美元大關的華為似乎輕松地邁過了那道門坎。它不僅被來自歐洲和北美的愛立信、諾基亞西門子、摩托羅拉、阿爾卡特-朗訊等老牌電信設備商視為“最兇狠”的敵人,更窮追猛打地讓北電網(wǎng)絡成了歷史的塵埃。目前,華為收入的3/4都來自海外市場,這家神秘的電信設備商已經(jīng)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。
甚至連臺灣鴻海的郭臺銘都用華為的逆勢上升來為自己的員工打氣—“華為要戰(zhàn)勝思科,必須要與富士康合作。”此前,郭臺銘與華為總裁任正非進行過密談。
這些成功不能完全歸功于華為彪悍的“價格戰(zhàn)”—諾基亞西門子和阿爾卡特-朗訊等競爭對手已經(jīng)能向電信運營商報出與它接近的價格。
事實上,華為多年持續(xù)而漸進的管理變革為它在全球各地的布局打下了基礎,這讓它的“國際化”少走了很多彎路。
不能忽視的還有華為日漸提升的研發(fā)實力。2008年,華為投入研發(fā)的經(jīng)費高達100億元,提交1737項國際專利申請,成為全球PCT(專利合作條約)申請量最多的企業(yè)。近兩年,華為對未來向4G演進的LTE(長期演進技術 Long Term Evolution)技術進行了大規(guī)模投入并展開一系列測試—芬蘭電信運營商TeliaSonera在6月25日宣布選擇華為和愛立信在歐洲部署全球首個LTE商用網(wǎng)絡,這讓華為頂級技術設備的研發(fā)成就得到了認可。
躋身“百億美元俱樂部”的華為比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要謹慎。2008年初華為收購3Com的交易徹底流產后,這家公司再未明確表示過它的收購計劃。當北電網(wǎng)絡申請破產保護之后,外界一度傳言華為有收購北電網(wǎng)絡的計劃—它太需要收購一家北美公司來彌補在這個市場的弱勢局面了。但這一消息被華為官方予以堅決否認。當北電網(wǎng)絡在諾基亞西門子、愛立信和加拿大通信公司RIM的激烈競購中反復易手的時候,華為的沉默形成了鮮明的反差。
華為希望用持續(xù)的管理變革和可以掌握的節(jié)奏驅動未來的成長,但也試圖褪去籠罩在自己身上的神秘色彩—美國或其它西方國家的運營商總是在這一點上向華為發(fā)難。
2009年4月,華為啟動了“華為,3G就在你身邊”的品牌戰(zhàn)略,試圖把它的電信設備和終端產品的觸角伸入全球3G生活的每個枝節(jié)。盡管“華為”已經(jīng)是人所共知的品牌,但華為主動站出來宣布“此刻,全球約有1.5億人正在通過華為感觸3G”,在它的歷史上恐怕還是第一次。
未來的競爭肯定不會輕松,因為前面的競爭者沒有一個不是久經(jīng)戰(zhàn)陣的超級巨頭。在諾基亞西門子的抱怨聲中,北電爭奪戰(zhàn)以愛立信獲勝收尾,愛立信的實力將得到進一步增強,華為與第一名之間的距離又再一次被拉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