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謂時勢造英雄,但時勢也可以毀滅英雄。北電的衰落呈現出來的并不是個體事件,而是一種產業(yè)現象。它遭遇的是舊有產業(yè)群體共同面臨的尷尬。在產業(yè)形態(tài)變遷的大勢中,一切早已埋好伏筆。
對于像北電這樣廠商的來說,它們都曾經站在了產業(yè)制高點上,而別人只能望塵莫及。究其原因,端賴于當時的通信產品都帶有明顯的私有性質,由此就構成了較高的準入門檻。
以交換機為例。北電是最早開發(fā)出數字交換機的,在后續(xù)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,交換機所采用的都不是通用平臺,交換機上的芯片也屬于專用芯片(所以像北電、摩托羅拉等廠商當年都有自己的半導體部門)。一個型號的芯片從設計到燒制出來要消耗掉幾百萬美金,而滿足交換機全部需求的芯片則要花費上億美金。因此,一般廠商根本不具備涉足這個領域的綜合實力。
隨著交換機演進到通用平臺,一切都發(fā)生了改變。在這種情況下,廠商只要做軟件方面的開發(fā)即可。這樣一來,廠商們原來的半導體部門在某種程度上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。所以我們看到,一些廠商開始紛紛剝離自己的半導體部門。至此,硬件壁壘被突破,其他廠商開始魚貫而入。
平臺的透明化,接下來拼的就是服務和成本。成本方面,北電們在這方面自然會落入下風。這不僅在于它的研發(fā)人員主要集中在北美,還在于它的產品要實現后向兼容,致使產品的經濟性降低。而后來者則不存在這樣的包袱(譬如華為)。
另外,席卷全球的運營商整合之風也給設備廠商帶來了空前的考驗。一般來說,運營商會選擇兩家設備商作為自己的供貨商,而競爭對手選擇的廠商往往會被排除在外。因此,在運營商數量眾多的時期,所有的設備商基本都有獲得大訂單的機會。
但是隨著運營商并購重組的頻繁發(fā)生,其數量大大減少,這也導致能夠入圍運營商采購名單的廠商數量也開始減少。因此,設備商之間的競爭逐漸白熱化。而對于那些市場盤子不大的廠商來說,其規(guī)模經濟性被進一步弱化,最后只能收縮戰(zhàn)線直至退出。
產業(yè)形態(tài)的改變,給那些老牌設備商提出了轉型的要求,轉型快的走對路的依然可以笑傲群雄(例如愛立信),而轉型慢的或者轉型失誤的,則必然要付出衰落的代價。
股神巴菲特說:“等知更鳥報春,那春天就快結束了。”毛渝南也有過類似的言論:“當寒冬仍在時,企業(yè)做的所有調整和準備應是:當春天來時還能有自己的舞臺。”身處產業(yè)大勢變遷的寒流中,為未來做好充足的準備很重要,當然,以正確的戰(zhàn)略和正確的執(zhí)行做出準備更重要。
新聞來源:訊石光通訊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