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ccsz訊 在近日的Big Communications Event(BCE)大會上,Facebook表示,Telecom Infra Project(TIP)計劃正蓄勢待發(fā),期望將硬件和軟件開源帶給電信網絡。
同時宣布了TIP成員,包括Axiata集團Berhad/Axiata Digital、西班牙電信(Telefonica)、Acacia、ADVA、Bluestream、博通(Broadcom)、Coriant、Deloitte、瞻博網絡(Juniper Networks)、MTN集團、Indosat和Lumentum。而TIP計劃的初始成員包括德國電信、EE、Equinix、英特爾、諾基亞和SK電訊(SK Telecom)。
與此同時,德國電信(Deutsche Telekom)也呼吁其他電信運營商也一起加入由TIP計劃,從而逃脫設備商為運營商們設置的“枷鎖”。
其實這是一次由互聯網公司發(fā)動的,聯合電信運營商改變目前網絡現狀的行動,和Domain 2.0有所不同,Domain2.0是由AT&T這樣的老牌電信運營商發(fā)動和領導的,聯合設備和服務提供商形成的項目,在開放性上多少還是會受限于傳統(tǒng)運營商的經驗。而TIP在合作的范圍的廣度和開放性上都會有不同,方式上可能也更加多變,靈活。在傳統(tǒng)運營商的支持下,利用其對互聯網業(yè)務和用戶的深刻認識會使得這個改變進程更加迅速。我們覺得會很快產生成國內的類似版本。
這是一種“生產關系決定上層建筑”的必然。根據Ovum的數據,從2013年到2019年,全球電信運營商CSP的資本支出平均每年只有1%的增長,而互網內容提供商ICP的資本支出每年的增長率約為17% ,ICPs對行業(yè)的影響力也將越來越大,這些投資的重點在于數據中心相關的產品和技術上。
根據InternationalData公司預測,2016年全球云計算基礎設施(服務器、存儲和以太網交換機,不包括服務器和存儲之間的重復計算)的總開支將增長至326億美元,相比2015年將增長24.1%。此外,IDC指出,從2016年到2019年預計云計算的IT基礎設施支出將以年復合成長率(CAGR)15.1%繼續(xù)增長。
目前隨著互聯網寬帶業(yè)務的迅猛增長,國內通過IDC流量占比越來越高,未來可能達到80%。主要是由上網流量增加導致,尤其以視頻業(yè)務為主。
以上這些事實,都對目前的網絡服務能力提出了嚴重挑戰(zhàn),這對傳統(tǒng)運營商的挑戰(zhàn)更為直接。
此前,根據中國電信韋樂平專家的分析,目前運營商網絡存在著諸多問題,主要集中在一下幾個方面,
1)網絡結構不合理:現在網絡架構還主要是以支撐電話的架構在支撐數據流量,主要網絡資源不在IDC為中心的業(yè)務周圍。
2)新業(yè)務部署困難:對于底層的傳輸網絡,一級干線和二級干線是分離的,部署一個新業(yè)務的配制,往往需要完成多次次人工的配制,無法支撐互聯網的發(fā)展,
3)網絡過于復雜:在網設施種類、類型、數量極其的復雜龐大,這些設備都是專用化的設備,運維和管理越來越復雜。
4)資源利用率很低: 由于業(yè)務和設備是緊密耦合的,大量的設備處于利用不足的狀況,并且和供應商綁定,難以綜合利用。
所以未來的網絡變革應該向著如下的一個方向來進行,即:實現從“互聯網應用被動適應網絡”向“網絡主動、快速、靈活適應互聯網應用”的根本性轉變。網絡資源的部署打破行政管理體制和傳統(tǒng)組網思路的制約,實現以IDC為核心的新格局 。
針對以上的狀況,則業(yè)界對未來網絡的架構開展了積極的探索。歸結起來未來網絡要向以下幾個方面發(fā)展:減少網絡層次,使底層的資源能直接面對上層的應用;減少控制面,要實現底層硬件的標準化,上層的功能盡量用軟件來實現;資源統(tǒng)一的部署和配制,實現端到端的運營,這個集約要向全網發(fā)展;網絡資源彈性可申縮開放,能夠主動要適應上層應用的變化。目前,各標準組織提出了幾種互有交集,互為補充的面向未來網絡的架構 :ONF的SDN ,ETSI的NFV,MEF的LSO。他們之間存在一定的補充和對應關系:
我國的運營商緊跟目前未來網絡技術的發(fā)展,今年來在網絡結構轉型上已經做出了巨頭的努力。其中三大運營商,根據自身的業(yè)務特點,提出了自身的發(fā)展戰(zhàn)略。概況起來從事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:
1.發(fā)起和成立Openstack等開源組織,面向NFV的實踐,推動標準化工作。
2.對與傳統(tǒng)網絡共存性、控制器、業(yè)務鏈、MANO以及網絡性能、可靠性、安全性等,開展試驗室測試、現場試驗推動相關設備及軟件的成熟和產業(yè)鏈的發(fā)展。
3.開展移動核心網的測試,跟現有的系統(tǒng)進行對接,實現端到端的業(yè)務打通
4.和合作伙伴一起探索SDN/NFV在IP骨干網、城域網、數據中心網絡、傳送網、移動核心網和IMS等場景中的應用。
5.開展物聯網的應用試點和驗證。對于家庭網管和企業(yè)網管的虛擬化,已經制訂了相關的標準,開展了相關的測試。
這些措施都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在這輪網絡適應互聯網發(fā)展的進程。
烽火通信作為一個通信設備提供商,在這個時代變革的關頭,已經重新開始審視我們再次出發(fā)的基石:從哪里出發(fā)才能重新構建我們信息服務的能力?如何判斷的網絡的變化的深刻本質?“管、端、云”的能描述未來網絡的架構嗎?面臨網絡的變化我們在哪些方面就要現在做準備?如何站在網絡提供商的角度提出新時代的云網絡理念?以下是一點總結和分享。
要重新認識軟件的架構問題
未來網絡核心是硬件的標準化和上層功能的軟件化,這個標準化前期是設備級別的,后期是模塊和器件級別的。對未來軟件的認識,不能停留在軟件為硬件服務的層面,事實上隨著網絡的軟化和開放,軟件本身應該有新的獨立發(fā)展的戰(zhàn)略。不能混淆了云環(huán)境中應用部署的靈活性和軟件本身可伸縮性架構的關系。云環(huán)境中的基礎設施上部署應用,就能夠隱性地獲得資源擴展的靈活性,而應用程序的可伸縮性是由它的架構所決定的。僅僅將應用遷移到云服務并不總是能夠確保它的可伸縮性。所以未來控制和應用軟件的架構決定了未來網絡的走向。
要重新認識云和網的一體化
未來的網絡架構是一個開放的云網絡架構,網絡作為一個整體向外提供服務,這必然涉及到計算資源和網絡資源在更大范圍的結合,才能真正對用戶實現端到端業(yè)務的無障礙提供。這必然將傳送網絡的SDN和數據中心的云網絡操作系統(tǒng)緊密的聯系起來。這個不僅僅在數據中心結合,還需要結合從核心網絡,到傳輸,接入和終端網絡,這樣才能將網絡作為一種開放的資源提供給用戶。
目前業(yè)界在傳輸網SDN上的工作集中在Openflow的光特性的擴展研究, SDN控制器是獨立的,和云操作系統(tǒng)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。而數據中心的SDN控制,主要體現在數據中心內部虛擬交換設備的控制,以及數據中心之間的大二層網絡的構建之上。事實上隨著云計算業(yè)務的行業(yè)和用戶范圍的擴展,基于核心網絡、傳輸網,接入和終端網絡都應該通過編排系統(tǒng)統(tǒng)一在數據中的云操作系統(tǒng)的管理和調度之下,才能真正形成業(yè)務的端到端按需快速部署。
要充分認識網絡所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
對于目前疊加在傳輸網絡上的業(yè)務網絡,需要讓其具備整體網絡資源的識別能力。根據Cisco的預測,未來在線視頻流量會占據互聯網90%的流量。而視頻重復傳輸的問題嚴重,如優(yōu)酷2011年播放量過億次的電視劇有30部,視頻傳輸是主要矛盾。我們在“提速,降費”的大的指導思想下,優(yōu)化流量分配,優(yōu)化內容分配系統(tǒng)的效果應該好于簡單的大量敷設光纖。對于CDN,討論比較多的是如何虛擬化的問題,事實上虛擬化不能從本質上解決端到端視頻質量問題。這是因為目前CDN系統(tǒng)都是依賴基于DNS的重定向機制, CDN系統(tǒng)沒有整體網絡資源的識別能力,對持續(xù)時間長,大流量的VoD流的轉移,很難采用DNS方法重定向。所以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端到端QoS質量。在未來應該和SDN網絡控制能力結合起來,CDN的策略可以通過應用接口提供給SDN控制器,利用SDN對全局網絡資源的掌握和控制能力,實現網絡資源的合理調用。
大數據平臺能力要成為網絡能力的一部分
大數據分析系統(tǒng)在網絡中的應用在智能管道的討論中曾被很鮮明的提出來,但隨著SDN架構的提出,這兩年有所淡化。其實,在SDN/NFV的框架中,如何收集底層網絡狀況,如何動態(tài)的調控資源,如何通過對流量數據的分析制定網絡策略,如何關聯不同層面的數據形成運營策略,是未來云網絡的滿足用戶需求的基本出發(fā)點。所以我們認為未來的云網絡必須有大數據平臺來提供支持,要作為重要的網絡能力。通過終端,網絡節(jié)點,流量匯聚出口實現數據收集,通過DPI實現多維感知,通過大數據平臺實現底層和表層數據的關聯分析,其結果可以通過API接口提供給SDN控制器作為網絡資源調配的策略依據,同時也可以通過BSS運營系統(tǒng)來實現運營策略。其中新增加的內容,還需擴展到虛擬設施的狀態(tài)數據收集和分析。
要重新界定網絡的概念提出新的網絡框架
“管、端、云”是一個時期內里程碑式的概念,非常精煉地抽象出了整個網絡體系的架構,但是在網絡轉型的新形勢下,我們認為尚不能完全描述未來網絡的狀況。
總結起來,“管,端,云”的概念有幾個問題是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沒有充分考慮到的:
云計算資源作為網絡的整體服務來考慮
網絡虛擬化對未來的深刻影響
終端作為服務提供點對全網資源分配的影響
整個IT和CT的融合的大云網絡結構。
目前正是一個網絡重新架構的重要時機,我們認為基于下圖中描述的“云網絡”可能更符合未來網絡發(fā)展的趨勢。
作者: 烽火通信戰(zhàn)略市場部總工 李鏗